中心簡介
「全球共生與國際漢學研究中心」將憑藉國立中山大學過去四年推動國際漢學的經驗與優勢,在臺灣南部建立一個全球的共生樞紐,致力於卓越的跨文化漢學研究。該中心將開採中華世界深廣的人文傳統與漢學資源,創造性地建構共生思想、積極推動共生思潮,此一思維方式旨在培養自我反思和同理共感,促進以柔性的、互相轉化的方式來減少、解決衝突,例如:意識型態對立、文化衝突、國際競爭、貧富不均、性別歧視、氣候變化、物類滅絕等時代危機與挑戰。該中心將利用國立中山大學在漢學和跨文化研究領域的優勢,將「共生思想」拓展為廿一世紀全球社會的重要人文資產。在此過程中,中心將幫助本校履行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)的承諾,包括:消除貧困、良好的健康和福祉、性別平等、減少不平等以及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等。
中心未來發展及展望
A. 為建構「東亞共生文場 East Asian Co-Becoming Humanistic Space」,我們的海外夥伴匯集:東京大學「東亞藝文書院」、北京「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」,以及本中心「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」等國際思想界領袖。
B. 圍繞「全球共生」與「國際漢學」相關主題,每年舉辦兩場有強度議題性的「大型」國際研討會,一場在國立中山大學、一場在海外,與海外夥伴合辦,三年共計六場。
C. 每年舉辦六場「中型」國際論壇,本中心三大研究群「國際漢學研究群」、「全球共生研究群」、「跨文化研究群」將各別舉辦兩場。
D. 舉辦「世界共生:人文、科學、AI」系列Podcast訪談,邀請世界著名人文思想家訪問國立中山大學,圍繞以上議題,進行訪談記錄與深刻交流,以期推展共生思潮的覺醒與運動,發揮危機時代的人文力量。
E. 出版計畫:將中心的研究成果(如會議論文、訪談稿、演講稿、論壇稿等),集結編輯「世界共生與人文創新」系列叢書,逐年陸續正式透過五南出版社出版,三年總計約十二至十五本專著。
F. 聘任一位博士後研究人員(以三年為期),針對「全球共生」、「國際漢學」、「跨文化交織」三項研究子題進行專題研究與計畫推動,既深化計畫主題,也培養學術人才。
G. 深化國立中山大學「國際漢學」微課程,容納更多跨系與跨院的課程。另外,在教學方面,與國立中山大學「氣膠科學研究中心」一起推動人文與科學的深度合作,圍繞「氣的價值」舉辦教學活動,推廣人類與天下萬物共生的理念。